智慧型新能源管理系統(整合碳管理)
INTELLIGENT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課程資訊
全球逐漸暖化後,目前常見致災性暴雨、百年乾旱、致命熱浪高溫、森林大火等極端氣候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衝擊,對於減碳議題再度受到各國重視。歐盟於2022/06/22日通過對抗氣候變遷的立法,包括將規定2030年前化學農藥用量減少50%、鋼鐵等產業的碳交易補貼將提早結束、碳邊境稅的適用產品範圍將擴大等。根據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修正方案,歐盟碳交易系統將擴及海運業,自2027年開始,所有進出歐盟和歐盟境內的海運碳排放量將100%納入碳交易;此外,除了二氧化碳排放,歐洲議會也要求將甲烷等其他溫室氣體也設定價格機制、納入碳交易體系。全球面對淨零、碳中和與負碳排的技術發展已刻不容緩。我國也宣示「2050 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 臺灣將如同全球多數國家,務實規劃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轉型路徑。本課程將能源管理系統整合產業界碳管理的需求與發展,基於物聯網的能源管理系統讓再生能源、儲能技術能即時蒐集發電數據,搭配即時電力量測技術、物聯網技術、數據分析技術優勢甚至預測再生能源發電量;同時落實未來包括碳揭露(碳盤查與碳足跡計算)、碳減量與碳中和的淨零排放目標。

永續發展與淨零碳排轉型
SUSTAINABLE DEVELOPMINT AND THE TRANSITION TO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課程資訊
永續發展公認定義源自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聯合國第四十二屆大會公佈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永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模式。它包含兩個關鍵概念:資源永續及善用所有生態體系的自然資源為原則,並強調經濟體系內的發展必須環環相扣,並得以自給自足;因此永續發展必須含括環境、社會與經濟等三大要素。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28)於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全球第七大石油出口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主辦,共198個國家與組織共同參與、橫跨8個不同氣候相關的專題;據世界氣象組織於會議首日發布之資料,今年將會是人類有歷史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warmest year on record),且較工業革命前溫度升高攝氏1.4度。本次會議目標不僅希冀透過各國協商而盡力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更依《巴黎協議》首次進行全球盤點(COP自2023年後每5年應進行全球盤點)以及討論與地主國息息相關之化石能源議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022年2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全球暖化將在近20年內升溫至攝氏1.5度,多種氣候危害的增加,如極端氣候災難、熱浪、生物多樣性喪失等,這些危害衝擊到全球能源、水資源與糧食安全,並造成許多居住地與生物棲地的喪失。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大會(UNFCCC COP26)亦呼籲各國應採取更為急迫之氣候行動,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前減半,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方可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以因應全球氣候緊急之高風險衝擊。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已於2022年3月30日公布,在「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上,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資源,制定行動計畫。歐盟於2023年10月1日起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修正方案開始上路試行。CBAM明訂進口產品碳含量等規範,若超過限額,進口商不但要購買碳權,也將面臨產品被課徵碳關稅。此舉是為了有效降低全球碳排放,也避免碳洩漏(Carbon Leakage),以補足現行歐盟碳交易體系(EU ETS)的限制。邁向2050淨零需要全民生活轉型,從推動「淨零綠生活」開始,包括食、衣、住、行、育、樂、購等各面向,透過共享商業模式、永續消費模式驅動及全民生活行為改變,促使產業供給鏈的改變,營造永續、低碳生活型態,以建構未來淨零綠生活環境。本課程將綠能科技與負碳技術導入ESG永續發展與CSR企業社會責任同時整合產業界的低碳需求與發展規劃,以綠色能源搭配節能減碳技術與固碳生物自動化養殖的負碳技術與碳權交易達到碳中和;落實企業ESG永續發展與加速淨零目標。

再生能源智慧控制
INTELLIGENT MODELLING AND CONTROL IN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

課程資訊
推動節能減碳及提高再生能源占比是我國能源政策之重要發展項目,其規劃及推動包括節能、創能、儲能及智慧系統整合等各項工作。期達成「能源發展綱領」所揭櫫確保能源安全、發展綠色經濟、兼顧環境永續與落實社會公平之台灣能源永續發展願景。其中太陽光電夏季發電多,可提供尖峰用電需求,風力發電冬季發電多,可減少燃煤發電,有助降低污染,符合我國用電特性並兼顧環保,再加上該兩者發電技術相對成熟,故台灣以太陽能發電及風力發電作為主要發展項目,近來並積極發展電池儲能與智慧型電網相關技術開發與應用。

核能與綠色能源科技導論
INTRODUCTION TO NUCLEAR AND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課程資訊
綠色能源或潔淨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類同的定義是再生能源(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生物能(沼氣)、地熱能、海潮能、海水溫差發電等),我國《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就定義再生能源為:太陽能、風力、生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潮汐能)、非抽蓄式水力、國內一般廢棄物與一般事業廢棄物等直接利用或經處理所產生之能源,或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可永續利用之能源。在全球高度重視氣候變遷議題與追求永續發展的趨勢中,綠色能源的應用已為世界各國重點發展領域,也是各國能源戰略布局與相互競逐的新興產業。由於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日益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國家,根據美國能源部最新的定義將核能也列入清潔能源之一。 近年全球性氣候變遷及空汙問題,更引起能源及電力議題之熱烈討論。在此背景下,以風力、太陽光電與燃料電池(氫能)等綠色能源發電替代化石能源發電,已成為各國進行電力建設的重要課題。

參訪花絮

課程參訪

安南校區碳中和示範工廠

安南校區微藻養殖示範工廠

工研院綠能所

高雄興達電廠

競賽與研討會

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團隊參訪

本次東元國際競賽安排兩日參訪,內容涵蓋科技產業、能源創新與文化體驗,讓團隊對台灣的永續發展有了全方位的認識。
         第一天首先前往光寶科技,了解其在智慧照明、綠色資料中心與低碳產品上的成果,企業以永續設計為目標,積極實踐減碳承諾。隨後拜訪泓德能源,觀摩太陽能與儲能系統的應用,並透過即時監控平台認識能源轉換效率與安全測試。中午舉辦國際交流餐會,增進彼此了解與合作契機。下午則造訪法鼓山農禪寺,體驗其結合宗教人文與生態永續的精神,讓參訪不僅限於技術學習,更延伸至心靈層面。傍晚抵達飯店,自由參訪飯店周邊淡水老街與漁人碼頭,團隊在欣賞景致與品味在地美食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台灣的文化氛圍。
         第二天上午參訪齊柏林空間,透過空拍影像理解環境變遷的衝擊,展覽引發大家對土地保護的深刻思考。接著前往海岸漁港餐廳享用午餐,體驗在地漁村特色。午後行程來到野柳地質公園,親身見證奇岩地貌與自然景觀,導覽介紹地質保育的重要性。最後返回台北,行程圓滿結束。
         整體而言,本次參訪行程兼具科技見學、人文體驗與國際交流。從光寶與泓德能源展現的綠能科技,到法鼓山的心靈啟發、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教育,以及野柳地景的自然震撼,都讓團隊獲益良多。這趟旅程不僅增進了國際理解,更展現台灣在永續發展上的多元努力,留下深刻而寶貴的印象。

2025 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學術研討會暨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論壇

2025年「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學術研討會暨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論壇」,本次研討會涵蓋了多項與氫能及燃料電池材料相關的前沿研究,特別聚焦於觸媒與金屬氧化物在燃料電池中的應用與性能分析。此外,也有來自其他領域的創新技術分享,例如海上風機產氫的技術開發、再生能源導入城市能源系統的案例探討、應用YOLOv7模型進行交通號誌辨識的研究,以及氫能燃料電池車行駛耗能分析等,展現出氫能在各種應用場域中的廣泛潛力與多元發展方向。
         針對我們實驗室的報告內容,會後也獲得許多有價值的建議與提問。其中一項關鍵問題是:「在現行台灣法規尚未開放氫氣運輸的情況下,是否可將氫氣轉化為其他形式以利運輸?」此問題提醒我們未來研究可朝向氫氣儲存與轉化技術發展,以突破現有法規限制。此外,也有與會者指出再生能源具有季節性與間歇性特質,可能對氫能供應鏈的穩定性造成影響,突顯出能源整合與儲能規劃的重要性。另有觀點關注彰濱地區是否已有可再利用餘氫的工廠設施,以支持建立氫能聚落,為我們所提出的區域發展構想提供了具體實務的思考方向。
         綜合本次參與經驗,我們未來的研究可從兩大方向持續深化:其一是從實務角度出發,評估餘氫再利用工廠的落地條件與選址規劃;其二是從技術層面切入,探討利用海水製氫的可行性,進一步提升氫氣生產的永續性與資源多樣性。本次研討會讓我對氫能技術的發展現況與挑戰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激發了對跨領域整合與應用的更深層次思考。

IEEE Industry Applications Society (IAS) 國際研討會

本實驗室研究生於 2025 年 6 月 16 日至 19 日,參加了在新北市板橋希爾頓大飯店舉辦的 IEEE Industry Applications Society (IAS) 國際研討會。本次研討會多數與會者為博士生,現場討論熱烈,涵蓋智慧製造、電力應用與能源管理等多項領域。
      在本次會議中,本實驗室進行了一場口頭報告,題目為《Optimization of Hybrid Renewable Power Forecasting Model for Microgrid Applications》,該報告屬於 Special Sessions 的 State-of-the-Art Renewable Power Forecasting Techniques (AcSS4),介紹我們整合 CNN、BiLSTM、注意力機制來預測太陽能發電,與 LSSVM、BSO 來預測風力發電,建立混合式預測架構以提升預測準確率的研究成果。報告後獲得熱烈回饋,並與多位與會學者針對模型設計與應用進行深入討論。
       此外,也參與了另一篇海報論文的展示,題為《Research on Thermal Runaway Alarm Framework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of Electric Vehicles》,提出鋰電池熱失控的智慧預警架構,整合多感測器資料與機器學習進行實時診斷。海報展示期間吸引許多外國與會者前來提問,現場互動非常熱絡。
         會議期間也有機會與來自加拿大與菲律賓的博士生認識交流,彼此分享研究方向與學術經驗,增進了國際間的互動與理解。整體而言,這次研討會不僅讓我們有機會對外發表研究成果,更透過與不同國家學者的交流,拓展了國際視野,也累積了寶貴的英文簡報與學術對話經驗,是一次非常充實而難忘的經驗。

2024 第二十一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第四十五屆中華民國電力工程研討會

本實驗室於本年度盛大舉行之「2024第二十一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第四十五屆中華民國電力工程研討會」中,積極參與並與眾多產官學研界先進交流電力電子與綠能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
          本次會議中,我們發表了論文〈整合風電與波浪發電之優勢與挑戰〉,探討再生能源多元化整合的潛力與技術瓶頸,深入分析兩者在發電互補性、功率穩定性與系統設計上的協同效益,並對未來實際應用提出策略建議,引發與會者廣泛討論與關注。
          除了專題演講與論文發表,與會成員也藉此機會深入了解台灣電力系統在永續發展、能源轉型與智慧電網方向的最新技術脈動。會場交流熱絡、收穫滿滿,為實驗室未來研究與產學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日台青少年交流訪日團

本實驗室研究生於 2025 年 2 月參與由日本外交部出資、中華經濟研究院與日台交流協會共同主辦之「JENESYS 2024 能源訪日團」。本次參訪以再生能源與氫能發展為主軸,深入了解日本能源轉型政策與技術實踐,對本實驗室於太陽能與風力預測、儲能配置優化、建築整合型再生能源系統(BIPV)設計以及微電網控制策略等研究方向具有高度啟發與補充價值。
          行程重點聚焦於福島縣再生能源轉型成果,參訪福島再生能源研究所(FREA)與福島氫能源研究設施(FH2R)。FREA 建構完善的太陽能模組測試平台、風機與儲能系統,展現從實驗驗證到技術展示的完整流程,提供本實驗室在再生能源系統建模與應用端部署上的參考依據。FH2R 則展現了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之電解製氫、儲氫與應用整合系統,對實驗室進行多能源互補協同控制與微電網內氫能整合潛力研究具有高度關聯。東京大學所介紹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最新技術進展,進一步強化實驗室於高效率光電材料應用與建築整合光伏系統性能優化等主題的研究視野。此外,參訪日本能源企業 JERA、新能源與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以及氫能政策推動機構 JOGMEC,亦對實驗室理解能源產業前瞻技術布局、應用場景與系統整合架構提供重要參考。除技術面考察外,行程亦涵蓋環境韌性與循環利用議題,如參訪目黑清掃工廠,其廢熱回收發電與污染控制技術對本實驗室研究都市型能源回收機制與熱能再利用策略亦有所啟發。
           透過此次訪日活動,參與學生不僅深入了解日本在再生能源與氫能應用方面的最新技術發展與實證場域,更能將所見所學融入實驗室的核心研究工作,拓展對未來淨零排放、分散式能源與永續城市發展之整體理解。此行亦深化了實驗室與國際學術與技術機構接軌的潛力,體現本實驗室致力於結合理論研究與實務應用的研究精神與國際視野。

福島可再生能源研究所(FREA)
福島氫能源研究領域(FH2R)
JERA(日本最大的發電公司)
東京大學

AI綠能藍圖x淨零新未來研討會

本實驗室碩士生於 2025 年 4 月 18 日參與由 TrendForce 集邦科技主辦之「AI 綠能藍圖 X 淨零新未來」能源儲存研討會。此次研討會聚焦於智慧能源技術在企業永續發展與淨零碳排策略中的應用,涵蓋 AI 能源管理、綠電憑證制度、智慧儲能系統等多項前瞻議題,對本實驗室在微電網與再生能源系統整合領域的研究具有高度參考價值。本次行程集結來自產官學界多位專家講者,探討智慧能源的應用實務與政策推動現況,尤其聚焦於表後儲能、用戶端儲能應用、電網靈活性提升及 AI 驅動下的能源最佳化等面向。研討會中特別介紹 Advantech 智慧能源平台與永餘智能之儲能系統整合技術,提供本實驗室於微電網負載調控與分散式電源管理策略建構方面之實務參考。此外,透過分析我國再生能源憑證制度與企業 ESG 評比的量化應用,亦有助於深化本實驗室對於綠電交易與碳權轉化流程的理解。

實驗室聚餐

證照名人榜

電力交易平台專業人員

112年 : 陳素娥、黃浩軒、吳桂燕

淨零碳規劃管理師

113年 : 陳素娥、楊培妤、吳桂燕、黃馨誼、陳瑀彤、羅昇宇、張亦葳、張友齊、游力慈、鄭聖文、衛暄芳

114年 : 古庭妃、張力慈、曾國豐、林才生

聯絡我們

地點

(701401)台南市東區大學路一號
自強校區 電機工程系館 10樓
92A02

電話

辦公室:06-2757575 分機 62683#292
實驗室:06-2757575 分機 35013
老師:0920-829-176